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智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王玄策侄。
早于少林山出家,乐诵文典,颇工文笔。
曾至蕲州,从五祖弘忍习禅。
复南行,与无行结伴,于合浦登舟渡海,至室利佛逝国,复至师子洲,参礼佛牙。
寻北行,至东印度,入大觉寺,瞻礼习经。
中印度居八年,历参诸胜迹。
拟从北印度归国。
后不详。
智弘律师者。
洛阳人也。
即聘西域大使王玄策之侄也。
年才弱岁早狎冲虚。
志蔑轻肥情怀栖遁。
遂往少林山餐和服饵。
乐诵经典颇工文笔。
既而悟朝市之諠哗。
尚法门之澄寂。
遂背八水而去三吴。
舍素禔而擐缁服。
事瑳禅师为师禀承思慧而未经多载即髣髴玄关。
复往蕲州忍禅师处重修定潋。
而芳根虽植崇条未耸。
遂济湘川衡岭
桂林而托想。
遁幽泉以息心。
颇经年载。
寂禅师为依止。
睹山水之秀丽。
玩林薄之清虚。
挥翰写衷掣幽泉山
赋申远游之怀。
既览三吴之法匠。
颇尽芳筵。
九江之胜友。
几闲妙理。
然而宿植善根匪由人奖。
出日中府欲观礼西天。
幸遇无行禅师与之同契。
合浦升舶长泛沧溟。
风便不通漂居上景。
覆向交州住经一夏。
既至冬末复往海滨神湾。
随舶南游到室利佛逝国
自馀经历具在行禅师传内。
大觉寺住经二载。
瞻仰尊容倾诚励想。
讽诵梵本月故日新。
闲声论能梵书。
学律仪习对法。
既解俱舍复善因明。
于那烂陀寺则披览大乘。
在信者道场。
乃专功小教。
复就名德重洗律仪。
恳恳勤勤无忘寸影。
德光律师所制律经。
随听随译实有功夫。
善护浮囊无亏片检。
常坐不卧知足清廉。
奉上谦下久而弥敬。
至于王城鹫岭仙苑鹿林祇树天阶庵园山穴。
备申翘想东契幽心。
每掇衣钵之馀。
常怀供益之念。
于那烂陀寺则上餐普设在王舍城中乃器供常住。
中印度近有八年。
后向北天羯湿弥罗。
拟之乡国矣。
闻与琳公为伴。
不知今在何所。
然而翻译之功其人已就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宝脩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周氏
资州人
幼依乡里纯德寺出家。
既入禅会。
蕲州忍大师法裔。
而决了所疑。
后游罗浮山爱之。
即石室燕默终日。
寻而檀越卒为筑辟。
郁成钜刹。
一日忽愀然不乐。
谓门人曰。
因缘相逼奈何。
众咸莫测其意。
顺宗皇帝闻其名诏入
与三藏问答。
并正所翻译。
因留居辇下三年。
竟终于京寺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印宗初唐 627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713 【介绍】: 唐僧。
吴郡人俗姓印
通经典,精《涅槃经》。
高宗咸亨间蕲春东山弘忍大师咨受禅法,复于番禺慧能禅师,后还乡里。
有《心要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吴郡印氏。
母镏始娠。
其邻人咸梦。
一端雅沙门
徐步入其舍。
镏亦自梦。
或求为其子。
陈让再三不止。
他夕父又梦。
有童子跪授旃檀香木于镏氏者。
于是镏氏。
食遇荤。
膻辄厌弃。
逮生即使事佛。
无靳惜意。
稍长依宿德习经论。
尤精涅槃。
咸亨元年
阐导京辇盛甚。
上元中诏入居大爱敬寺
辞不赴。
乃就蕲之东山
咨受忍大师禅法。
复尝于番禺
慧能禅师问答。
深明心要。
久之还乡里。
刺史王胄
请置戒坛
度人可千数。
因诏江东诸寺院。
置坛度人如之。
后诏入内。
造慈氏大像。
著心要集。
纂三教文意之表明佛法者。
先天二年二月二十日终。
年八十七。
释印宗
姓印氏
吴郡人也。
母刘氏始娠。
邻家咸见一沙门端雅徐步入印舍。
白刘曰愿为子焉。
母梦同此。
再三陈让不克。
父梦有馈栴檀香木童子。
跪授付刘。
刘顿厌荤膻。
俗间食味隔在唇吻之外。
及生而长。
从师诵通经典。
末最精讲者涅槃经。
咸亨元年在京都盛扬道化。
上元中敕入大爱敬寺居。
辞不赴请。
蕲春东山忍大师咨受禅法。
复于番禺慧能禅师
问答之间深诣玄理还乡地。
刺史王胄礼重殊伦。
请置戒坛
命宗度人。
可数千百。
续敕召入内。
乃造慈氏大像。
所著心要集。
起梁至唐。
天下诸达者语言总录焉。
又奉敕江东诸寺院天柱报恩各置戒坛度人。
又纂百家诸儒士三教文意表明佛法者。
重结集之。
手笔逾高著述流布。
至先天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示终。
嘱循轮王法葬之。
年八十七。
会稽王师乾立塔铭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明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陈氏。
鄱阳人
宣帝诸孙也。
幼依永昌寺薙落。
即趋蕲之东山法席。
日夕参扣。
久之未有得也。
咸亨间
能大师方以居士事舂碓。
秀公居第一座。
众皆属。
意谓。
衣盔所传必无他。
既而乃密付居士
于是众耻之。
遂蹑迹追及于大庾岭
独明最先见居士
居士遽掷衣盔石上曰。
此以表信。
可争邪。
听自持去。
明素号勇力者。
再三拈不能动。
因谓曰。
我来为法。
不为此也。
居士幸教之。
士曰。
不思善不思恶。
正恁么时。
阿那个是上座本来面目。
当下大悟
遍体汗流。
涕泣而礼曰。
上来密语密意外。
还更有不。
士曰我今为汝说者。
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却在汝边。
将别。
又问曰。
某宜何之。
士曰。
逢袁可止。
遇蒙当居。
退而绐其众曰远矣。
徒取倦苶耳。
曾奚益。
俄易其名之慧。
为道。
以避名。
后果住袁之蒙顶山
释慧明
姓陈氏
鄱阳人也。
陈宣帝之孙。
国亡散为编氓矣。
少出家于永昌寺。
怀道颇切扣双峰之法。
高宗之世依忍禅师法席。
极意研寻。
初无證悟若丧家之犬焉。
忽闻五祖密付衣钵与卢居士
率同意数十许人。
蹑迹急追至大庾岭
最先见。
馀辈未及。
能祖见已便掷袈裟。
曰。
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
时能祖便于岭首一向指订。
皆洞达悲喜交至。
问能曰。
某宜何往。
能记之曰。
遇蒙当居。
逢袁可止。
再拜而去。
便更其名。
以旧云道明也。
下岭绐诸僧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
僧即退转。
一说居士掷衣钵于磐石曰。
此衣为信。
岂可力争耶。
任君拈去。
遂手掀如负钧石而无举分。
拱立舍旃。
咸亨四年也。
未舍家曾署诸卫
故有将军之号矣。
宜春太守秦琢奏谥号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能初唐 638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3 【介绍】: 名或作惠能
唐僧。
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
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
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
后居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
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
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
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
早年听人诵佛经,颇领会,遂北行访师。
高宗咸亨间黄梅东禅寺,参禅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时称为卢行者。
因所作禅偈为弘忍所赏,于夜间传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隐遁。
隐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广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发受戒。
后归住韶州宝林寺,为众说法,历三十余年,影响遍于南方。
卒于新州国恩寺
宪宗时赐号大鉴禅师
生平见《旧唐书》本传。
慧能为南宗禅之创始人,其为学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北宗禅之渐悟说不同。
后人尊其为禅宗六祖
其语录由门人辑为《六祖法宝坛经》。
此书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诗偈2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粤诗·卷五
释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卢
新州(今新兴县)人。
幼年丧父,家贫,不识字,以采樵为生。
二十四岁时,闻人诵《金刚经》,决心学佛,乃往投湖北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南归隐遁十六年。
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薙发于广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
后于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为佛教南宗开创者、禅宗之六祖
唐玄宗先天二年圆寂,年七十六。
唐宪宗谥大鉴禅师
弟子编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事见《坛经》及释法海撰序,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碑文。
慧能俗姓卢氏
其先范阳人
以父行瑫官南海
遂为新州人
咸亨中乐昌
智远禅师出家。
复至蕲春
就宏忍禅师受具。
后至南海
印宗法师剃染。
法性寺
上元中移具宝林寺
诏赴京邑
谢病不起。
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
改额法泉。
是为南宗六祖
先天二年卒。
宪宗时追谥大鉴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先出范阳
父行瑫始官中朝。
武德中以谮左迁。
为州司马
贞观十二年戊戌
于官舍。
未几而父丧母寡。
贫甚。
于民间日售薪。
共甘旨。
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
固。
问客此何经。
曰金刚般若经也。
又问何从得之。
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
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
曰我志欲见大师
然以母累。
柰何。
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
俾安家而趣使往。
咸亨中
道过韶阳
信士刘志略。
延以恩礼。
略之姑尼也。
方读涅槃。
问疑义。
为解析。
因问字。
曰不识也。
尼怪而诘其故。
则曰诸佛妙义。
不堕文字。
尼叹服。
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
众遂筑辟宝林旧寺。
请居之。
以便趋向。
念曰。
吾以求师至是。
遽以自安可乎。
明日往依乐昌县智远禅师于西石窟。
远尤加器重。
曰必蚤获印證于蕲。
而后转以见教也。
师问。
来何自。
曰自岭南
曰何求。
曰求作佛。
岭南人无佛性。
曰人有南北。
佛性岂尔。
乃服役。
至悬石腰间踏舂碓。
以效勤苦。
先是神秀上座奉命。
书偈于壁。
以著己见解。
亦倩客。
夜书一偈其旁。
见之。
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
曰自吾先师。
以此表信。
今妄庸者。
莫不觊觎。
故其所在之地。
命若悬丝焉。
汝其亟逝。
无滞此也。
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
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
以风幡之辨。
求见所受衣钵。
而为之落发。
智光律师
登坛受具。
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
记云。
后有肉身菩萨。
于此得戒。
梁三藏真谛。
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
记云。
后一百二十年。
有大士。
于此说无上乘法。
上元中
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
悬知之曰。
吾师其真归矣。
既而讣至。
徙居宝林寺
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
力辞入曹溪
由是天下心学之士。
曹溪
武后中宗
神秀禅师奏举。
娄降玺书。
诏赴阙。
继遣中官薛简敦致。
皆谢疾不起。
后赐磨衲袈裟一。
钵一。
编珠织成经巾一。
绿质红晕华绵巾一。
帛五百匹供养。
新兴宅为寺。
请额国恩。
神龙三年
韶州缮治其寺。
务尽壮丽。
易赐其额法泉。
延和元年
预命弟子。
建塔于法泉寺
先天二年。
八月三日。
归而唱灭。
春秋七十六。
十一月反葬曹溪
追谥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
宋太平兴国三年
诏易曹溪法泉寺南华寺
释慧能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本世居范阳
厥考讳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终于贬所。
略述家系。
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也。
纯淑迂怀惠性间出。
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
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
凝神属垣迟迟不去。
问曰。
谁边受学此经。
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
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
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韶阳刘志略。
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
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
不识文字。
乃曰。
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叹服。
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
自谓己曰。
本誓求师而贪住寺。
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
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
远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
师睹气貌不扬。
试之曰。
汝从何至。
对曰。
岭表来参礼。
唯求作佛。
曰。
岭南人无佛性曰。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
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和汝。
偈辞在壁见解分岐。
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师转相付授。
岂徒尔哉。
呜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计回生地。
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渐露锋颖。
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
印宗辞屈而神伏。
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求那跋三藏之所筑也。
已登果位。
悬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
谓众曰。
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
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
至是爰宅于兹。
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
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风惨然不悦。
大众问曰。
胡无情绪耶。
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
吾师今归寂矣。
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
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
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四部之宾围绕其座。
时宣秘偈或举契经。
一切普熏咸闻象藏。
一时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径途尽归圆极。
所以天下言禅道者
曹溪为口实矣。
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归依而适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玺书。
诏赴京阙。
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
复谢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固以此辞。
非邀君也。
遂赐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
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务从严饰。
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
促令速就。
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
气微目瞑全身永谢。
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
鸟连韵以哀啼。
猿断肠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间眼灭吾畴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
勤勤付嘱语在传。
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
脉。
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尽图缋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又以端形不散如入禅定。
后加漆布矣。
复次僧方辩。
塑小样真肖同畴昔。
曾言。
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
开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
欲函归海东供养。
有闻击铁声而擒之。
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
其色青黑碧缣复袷。
非人间所有物也。
屡经盗去。
迷倒却行而还褫之。
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
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
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
寄香十斤并诗。
武平一至。
诗云。
大师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无碍香。
随心到南海
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
为撰铭赞。
宋之问书。
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
问弟子令韬无生法义。
宋公闻法欢喜。
向塔乞示徵祥。
须臾微风渐起。
异香裛人。
阴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
肃宗下诏弟子令韬。
韬称疾不赴。
遣明象赍传法衣钵。
进呈毕给还。
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
每遇上元烧灯
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
大宋南海后。
韶州盗周思琼叛换。
尽焚其寺塔将延燎。
时肉身非数夫莫举。
烟熛向逼二僧对舁。
轻如夹纻像焉。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无疑贰。
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
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
秀师则否。
通曰。
是法宁选缁白。
得者则传。
周封诸侯乃分分器。
同姓异姓别也。
以祖师别精粗以衣为信。
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
健那射则中而不破。
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
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
非坚洛叉有强弱。
但由射势力不同耳。
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
信衣至不传。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言。
受传衣者命若悬丝。
如是忍之意也。
也禀祖法则有馀。
行化行则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验能师之先觉。
不传无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则哲也。
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持初唐 639 — 702年9月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润州江宁张氏子。
幼弃俗即悉定业。
年三十。
黄梅忍大师
获餐法味。
后归青山。
方禅师
卒传灯。
继绪山门。
数年之中。
四部依慕。
黄梅谢缘之际。
尝谓弟子曰。
得吾法者仅十人。
金陵法持其一也。
呜呼统寄之不可苟以付授如此。
长安二年九月五日
终于延祚寺。
有空中神幡。
西来绕山数转。
故居幽栖院。
竹林
变白之祥。
遗命露尸施鸟兽。
从之。
寿六十八。
门弟子智威嗣。
释法持
俗姓张氏
润州江宁人也。
仪貌邕肃肤体至
幼而弃俗长事明师。
天机内发识浪外澄。
年十三闻黄梅忍大师
特往礼谒。
蒙示法要。
领解幽玄。
后归青山重事方禅师
更明宗极。
命其入室传灯继明。
绍迹山门大宣道化。
方既出山凡是学众咸悉从其咨禀心要。
声价腾远海内闻知。
数年之中四部依慕。
黄梅谢缘去世。
谓弟子玄赜曰。
后传吾法者可有十人。
金陵法持即其一也。
是知两处禅宗重代相袭。
后以法眼付门人智威
长安二年九月五日终于延祚寺。
遗嘱令露骸松下饲诸禽兽。
令得饮食血肉者发菩提心。
其日空中有神幡数首。
从西而来绕山数转。
众人咸见。
先居幽栖故院竹林变白。
报龄六十有八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达唐 638 — 7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9 【介绍】: 唐僧。
越州会稽人俗姓王
幼于龟山妙喜道场出家。
游方诸处,谒五祖弘忍,遂随顺修禅。
后遇道岸光州,又习律仪。
归住越州妙喜寺,四众依归者颇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王氏
会稽人
稚齿即于龟山妙喜寺出家。
其寺建于梁时
故所居者。
皆耆宿。
独年少。
寻游方至黄梅忍禅师
曹溪印宗禅师光州道岸律师
于是造诣日深。
声名日广。
负锡而归之者。
如水之宗海。
开元七年
以疾而终。
年八十二。
僧达
姓王氏
会稽人也。
稚齿英奇不参戏弄。
龟山妙喜道场出俗。
其寺南梁初建。
后乐游方见黄梅忍禅师
若枯苗得雨。
随顺修禅罔有休懈遇印宗禅师重磨心鉴光州道岸律师
更励律仪。
四众依归如水宗海。
开元七年示疾而终。
春秋八十二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安初唐 ? — 709年3月8日
释慧安
姓卫氏
荆州支江人也。
其貌端雅绀䰂青目。
降神乃隋开皇初年也。
受性宽裕不染俗尘。
修学法门无不该贯。
文帝十七年敕条括天下私度僧尼。
云。
本无名姓亡入山谷。
大业中开通济渠追集夫丁。
饥殍相望。
巡乞多钵食救其病乏。
存济者众。
炀帝闻之诏安。
遂潜入太和山
江都海内扰攘。
乃杖锡登衡岳寺行头陀法。
贞观中
蕲州忍大师
麟德元年终南山石壁而止。
时所居原谷之间早霜伤苗稼。
居处独无。
四十里外皆苦青女之灾矣天皇大帝闻而召焉。
不奉诏。
永淳二年至滑台草亭居止。
中坐绳床四方坦露。
敕造寺以处之。
号招提是也
如是却还家乡玉泉寺
神秀禅师新归寂。
咸请住持弗从命。
天后圣历二年四月告门人学众曰。
各归闭户。
至三更有神人至。
扈卫森森和铃鉠鉠。
风雨偕至。
其神旋绕其院数遭。
与之语丁宁教诫再拜而去。
或问其故曰。
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
天后尝问安甲子。
对曰。
不记也。
曰何不记耶。
乃曰。
生死之身如循环乎。
环无起尽何用记为。
而又此心流注中间无閒。
见沤起灭者亦妄想耳。
从初识至动相灭时。
亦只如此。
何年月可记耶。
天后稽颡焉。
阙井。
敕为凿焉。
曰。
此下有赤祥慎其伤物。
将及泉见虾蟆金色。
蠢然出沮洳间。
合其悬记。
倍加钦重。
中宗神龙二年九月敕令中官赐紫袈裟并绢。
度弟子二七人。
复诏安并静禅师入中禁受供施。
三年赐摩纳一副。
便辞归少林寺
至景龙三年三月三日嘱门人曰。
吾死已将尸向林间待野火自焚之。
勿违吾愿。
俄尔万回和尚来。
猖狂执手言论移刻。
旁侍倾耳都不体会。
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三十许岁。
开皇二年景龙三年故也。
火焚尸毕收舍利八十粒。
内五粒红紫色进内。
馀散施。
随力造塔。
先天二年
门人建浮图焉。
释慧安
姓卫氏
荆州支江人也。
其貌端雅绀䰂(音采)青目。
修学法门无不该贯。
大业中开通济渠追集夫丁。
饥殍相望。
巡乞多钵食救其病乏。
存济者众。
麟德元年终南山石壁而止。
时所居原谷之间。
早霜伤苗稼。
居处独无。
圣历二年四月
告门人学众曰各归闭户。
至三更有神人至。
扈卫森森和铃鉠鉠。
风雨偕至。
其神旋绕其院数遭。
与之语丁宁告诫。
再拜而去。
或问其故曰。
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天后尝问安甲子。
对曰。
不记也。
曰何不记耶。
乃曰。
生死之身如循环乎。
环无起尽何用记为。
而又此心流注中间无间。
见沤起灭者亦妄想耳。
从初识至动相灭时。
亦只如此。
何年月可记耶。
天后稽颡焉。
阙井。
敕为凿焉。
曰。
此下有赤祥慎其伤物。
将及泉见虾蟆金色。
蠢然出沮洳间。
合其悬记。
帝倍加钦重。
景龙三年三月三日
嘱门人曰。
吾死已将尸向林间。
待野火自焚之。
勿违吾愿。
俄尔万回和尚来。
猖狂执手言论移刻。
旁侍倾耳都不体会。
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三十。
姓卫
荆州支江人。
安性宽𥙿。
不染俗尘。
修学法门。
无不该贯。
大业中
开通济渠。
追集夫丁。
饥殍相望。
巡乞多钵食。
救其病乏。
存济者众。
炀帝闻之。
诏安遂潜入太和山
江都
海内扰攘。
乃杖锡登衡岳寺
行头陀法。
贞观中
蕲州
忍大师
终南山石壁而止。
时所居原谷之间。
早霜伤苗稼。
居处独无。
四十里外。
皆苦青女之灾。
天皇大帝
闻而召焉。
不奉诏。
永淳二年
至滑台草亭居止。
中坐绳床。
四方坦露。
敕造寺以处之。
号招提
却还家乡玉泉寺
神秀禅师新归寂。
咸请住持。
弗从命。
天后圣历二年四月
告门人学众。
各归闭户。
至三更。
有禅人至。
扈卫森森。
和铃鉠鉠。
风雨偕至。
其神旋绕其院数遭。
与之语。
丁宁教诫。
再拜而去。
或问其故。
曰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
天后尝问安甲子。
对曰不记。
曰何不记耶。
曰生死之身。
如循环。
无起尽。
何用记为。
又此心流注。
中间无閒。
见沤起灭者。
亦妄想耳。
从初识至动相灭时。
亦只如此。
何年月可记耶。
天后稽颡焉。
中宗神龙二年九月
敕令中官赐紫袈裟。
并绢。
赐号安并静禅师
入中禁受供施。
三年赐摩纳一副。
便辞归少林寺
至景龙三年三月八日
闭户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三十岁。
火焚。
收舍利八十粒。
内五粒红紫色。
进内。
馀散施。
随力造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惠安武周 ? — 707年3月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卫氏
荆州枝江人
生于隋之开皇初
貌端雅。
性极和裕小年即出家。
学复通贯。
十七年
诏括勘天下僧尼之私度者。
云幼以患难。
逃入山谷。
初不知其孰为教育。
孰为薙染也。
大业中开通济渠。
役男女百馀万。
日分卫。
以食饿者。
众赖之。
上闻而诏见之。
遁入大和山中。
上幸江都
海内扰攘。
乃仗锡登衡岳
行头陀法。
贞观间
蕲州忍大师
得心诀。
麟德元年
终南山
爱石壁之胜。
而禅栖其下。
时早霜害稼独所居。
环四十里皆熟。
高宗异之。
诏入见。
不赴。
坦然怀让
二人来参。
问曰。
如何是祖师意。
曰。
何不问自己意。
曰如何是自己意。
曰。
当观密作用。
曰如何是密作用。
以目开合示之。
永淳三年
化缘滑台。
但结草亭冲要地。
不置四壁。
昼夜燕坐绳床。
无倦态。
诏为造招提寺
其处。
俄还乡里。
神秀禅师
迁逝玉泉寺
旷主席。
众请住持。
固辞归隐嵩山少林寺
圣历二年四月
嵩山神菩萨戒。
则天尤加敬。
每迎至。
供养宫中。
有所教戒。
则稽颡听受。
尝问师甲子。
曰。
不记。
曰何为不记。
曰。
此身生死若循环。
环无起尽。
焉用记为。
况此心流注。
起灭无间。
自初识至动相不生。
何年月而可记乎。
神龙二年九月
诏安。
静禅师内供施。
且度弟子十四人。
俾充执侍。
三年。
施磨衲僧伽梨。
神龙三年三月三日
谓其徒曰。
吾死必弃尸林中。
焚以野烧。
慎勿劳人也。
顷之万回和尚造室。
执手耳语而去。
八日阖户。
吉祥卧而寂。
春秋约一百三十岁。
焚毕。
获舍利八十颗。
内五颗红紫色。
以进上。
馀造塔以葬。
释惠安
未详何许人也。
神龙中游于京兆
抑多先见。
唐休璟既立边功。
贵盛无比。
往造焉。
相公甚美。
必有甚恶将有大祸。
且不远数月然可攘去。
休璟素知能厌胜。
诺而拜之。
曰。
更无他术但奉一计耳。
岂非注拟官品出乎陶治中。
请选一有才干者用为曹州
因得张君本京官。
即日升之。
宫赞相次作守定陶
委之求二犬可高数尺而神俊者。
张君到任锐意精求。
得二犬如其所求。
以献之休璟大悦召视之。
曰极善。
后旬馀却来曰。
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警备。
遂留宿。
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
命左右十数辈。
执弧操矢立于榻之隅。
休璟共处一榻。
至夜分笑之曰。
相君之祸兔矣。
可以就寝。
休璟喜而谢之。
遂撤左右俱寝。
迨晓休璟可起矣。
问安曰。
二犬何所用乎。
遂寻其迹至园中。
见一人仆地而卒。
视其颈有血焉。
盖为物所啮者。
又见二犬在大木下。
仰视之一人袒而匿身。
休璟惊且诘之其人泣而指死者曰。
某与彼俱贼也。
昨夕偕来欲害相国
盖遇此二犬。
环而且吠。
彼为所噬既殒。
某藏匿为地。
天网所罗为犬蹲守。
今甘万死。
且命缚之。
曰此罪固当死。
然非某心也。
乃受制于人耳。
乃释之。
贼拜泣而去。
休璟拜谢曰。
非吾师不然死于二夫之手矣。
曰。
相国之福。
岂所能为哉。
休璟表弟卢轸在荆门
有术士告之曰。
君将有灾。
当求善禳厌者。
或能免矣。
轸知奇术清行为时所重。
致书于休璟
即与一书曰。
事在其中耳。
及书达江陵而轸已卒。
其家开其书。
徒一幅空纸焉。
殊无一字休璟益重之。
后数年遁去罔知所之。
释惠安
未详何许人也。
发言多中好为厌胜之术。
唐休璟既立边功贵盛无比。
一日僧来谓休璟曰。
相国将有大祸。
且不远数月然可以禳去。
休璟惧甚。
即拜之。
僧曰。
某无他术但奉一计耳。
愿听之。
休璟曰。
幸吾师教焉。
僧曰。
且天下郡守非相国命之乎。
曰然僧曰。
相国当于卑冗官中访一孤寒家贫有才𠏉者。
拔为曹州刺史
其深感相国恩。
而可以指踪也。
既得愿以报某。
休璟且喜且谢。
遂访于亲友得张君者。
家甚贫为京卑官。
即日拜赞善大夫
又旬日用为曹州刺史
既而召僧。
谓曰。
已从师之计得张某矣。
然则可以教之乎。
僧曰。
张君赴郡之时。
当令求二犬高数尺而神俊者。
休璟唯之。
已而张君唐公特达之恩。
且莫喻其旨。
及将赴郡告辞于休璟璟曰。
闻贵郡多善犬。
愿得其神俊非常者二焉。
张君曰。
谨奉教。
既至郡数日。
乃悉召郡吏
且告之曰。
吾受丞相唐公深恩。
拔于不次得守大郡。
唐公求二良犬。
可致之乎。
有一吏前曰。
独某家育一犬质状异常愿献之。
张君大喜。
即取焉。
既至其犬高数尺而肥其臆广尺馀。
神俊异常而又驯扰。
张君曰。
相国者二也如何。
吏白曰。
郡内所有唯此耳。
他皆常也。
然郡南十里某村某家民有一焉。
民极惜之。
非君侯亲往不可取之。
张君即命驾赍厚直而访之。
果得焉。
其状与吏所献者不异。
而神彩过之。
张君甚喜。
即召亲吏以二犬献。
休璟大悦且奇其状。
以为所未尝见。
遂召僧视之。
僧曰。
善育之。
相君之祸者二犬耳。
后旬日其僧又至。
休璟曰。
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之备。
休璟即留僧宿其第。
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
命左右十馀人。
执弧矢立于榻之隅。
其僧与休璟共处一榻。
至夜分僧笑曰。
相君之祸免矣。
可以就寝。
休璟大喜且谢之。
遂彻左右与僧寐焉。
迨晓僧呼休璟曰。
可起矣。
休璟即起谓僧曰。
祸诚免矣。
然二大安所用乎。
僧曰。
俱往观焉。
乃与休璟偕寻其迹。
至后园中见一人仆地而卒矣。
视其颈有血。
盖为物所噬者。
又见二犬在大木下。
仰视之见一人袒而匿其上。
休璟惊且诘曰。
汝为谁。
其人泣而指死者曰。
某与彼俱贼也。
昨夕偕来且将致害相国
盖遇此二犬环而且吠。
彼遂为所噬而死。
某惧因匿身于此。
二犬见之乃蹲于树下。
某伺其他去将逃焉。
迨晓终不去。
今即甘死于是矣。
休璟即召左右令缚之曰。
此罪固当死。
然非某心也。
盖受制于人耳。
愿释之。
休璟命解缚。
其贼拜泣而去。
休璟谢其僧曰。
赖吾师。
不然死于二人之手。
僧曰。
此盖相国之福也。
岂所能为哉。
休璟有表弟卢轸在荆门
有术士告之。
君将有灾戾。
一善禳者为庶可矣。
轸素知其僧。
因致书于休璟请求之。
僧即一书付休璟曰。
事在其中耳。
及书达荆州而轸已卒。
其家开视其书徒一幅纸无文字焉。
休璟益奇之。
后数年遁去不知所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惟宽中唐 755 — 8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817 【介绍】: 唐僧。
衢州信安人
俗姓祝
年十三出家。
德宗贞元间行化于闽、越间。
说心要法三十年,弟子千余。
白居易宫赞时,亦尝以弟子礼事之。
卒谥大彻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衢之信安祝氏。
祖安父皎。
皆隐德。
宽甫十三岁。
见杀以馔客。
即不忍食。
退求出家。
落鬋于僧昙
受尸罗于僧崇。
学毗尼于僧如。
始习止观。
后见大寂
及證心法。
化行闽越间。
贞元七年
作滕家道场于会稽
八年作回向道场于鄱阳
十三年
少林寺
二十一年止卫国寺。
明年天宫寺
僧问。
如何是道。
答云。
大好山。
进云。
学人问道。
师何以言好山。
答云。
汝只识好山。
且不识道。
问云。
狗子还有佛性否。
答云有。
云和尚还有么。
答云我无。
进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为甚么和尚独无。
我非众生。
既非众生。
是佛否。
不是佛。
究竟是何物。
亦不知是何物。
可见可思否。
思之不及。
议之不得。
不可思议。
元和四年
诏迎至安国寺
五年入麟德殿。
上躬问道。
其年以法复灵泉不空三藏久涸之池。
侍郎白居易
尝诣问曰。
禅无言说。
师以禅道自居。
如何说法。
曰。
无上菩提。
被于身为律。
宣于口为教。
得之于心为禅。
应用有三。
其致一也。
何于中妄起分别。
又问曰。
既无分别。
何以修心。
答曰。
心本无垢净。
毕竟何用修。
若去垢取净。
是名金屑翳。
又问曰。
若无修證。
何异凡夫。
答曰。
凡夫无明。
二乘执著。
离此二病。
是名真修。
有僧问曰。
道在何处。
答曰在目前。
进曰。
我何不见。
答曰。
汝有我故。
所以不见。
进曰我有我故即不见。
和尚见否。
答曰。
有汝有我。
展转不见。
进曰。
无汝无我。
还见否。
答曰。
无汝无我。
教阿谁见。
十二年二月晦
升座别众讫。
奄然顺化
报龄六十三。
僧腊三十九。
葬灞陵西原
谥大彻
塔号元和正真。
弟子千馀人。
得其指者。
三十九人。
入室受付嘱者。
曰义崇圆照
释惟宽
姓祝氏
衢州信安人也。
祖曰安。
考曰皎。
生十三岁。
见杀生者衋然不忍食。
退而出家求剪发于僧昙
受尸罗于僧崇。
学毗尼于僧如。
證大乘法于止观。
成最上乘于大寂道一
贞元六年始行化于闽越间。
岁馀而回心改服者百数。
七年伏猛虎于会稽
作滕家道场。
八年与山神受归戒于鄱阳
作回向道场。
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
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
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
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
诏于安国寺
五年问道于麟德殿。
其年复灵泉不空三藏池。
十二年二月晦
大说于传法堂讫奄然而化。
报龄六十三。
僧夏三十九。
归葬于[灞-雨+襾]陵西原
谥曰大彻禅师
塔号元和正真。
说心要法三十年。
度黑白众殆及百千万。
应病授药安可既乎。
白乐天宫赞时。
四诣法堂。
每来垂一问。
答如流。
白君以师事之。
门弟子殆千馀。
得法者三十九。
入室受遗寄者曰义崇圆照罗浮山宝修
俗姓周
资州人也。
从师于纯德寺志求玄理。
蕲州忍大师法裔决了重疑。
后爱罗浮山石室安止。
檀越为造梵宇蔚成大寺
一日告门人曰。
因缘相偪。
愀然不乐众咸莫测。
顺宗皇帝
深重佛宗。
知修之名。
诏入京与三藏击问。
并答翻译之意。
朗畅如流。
乃留居辇下三年。
终于京寺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信隋末唐初 580 — 6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51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内人俗姓司马
为禅宗四祖。
少从僧粲法师学,能通内外,弘传禅法。
隋炀帝大业中,入吉州传法。
唐高祖武德中,至蕲州黄梅破头山传法,学徒甚众。
太宗贞观时,累征不起。
后与其徒弘忍迁居东山寺,付法于弘忍,故世称东山法门
代宗时追谥大医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司马氏。
其先河内人徙蕲之广济
生而超异。
幼慕空宗。
且谒三祖璨大师于皖公山。
问曰。
愿和尚与解脱法门。
曰谁缚汝。
曰无人缚。
曰。
既无人缚。
何用更求解脱。
大悟
既具戒。
即受璨大师衣钵。
摄心无寐。
胁不至席者久之。
隋大业十二年
领徒抵吉州
值群盗围城。
七旬不解。
城中困于无水。
适至。
池井皆溢刺史异之。
因扣头求解围禦贼方略
曰。
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于是合城如教。
贼忽见城上人无数。
皆威猛绝伦。
不可仰视。
乃溃归乡住破头山。
学者云委。
既于黄梅路上。
获童子弘忍
骨相秀异。
知宿缘有在。
传以器。
复说偈曰。
华种有生性。
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
当生生不生。
遂以徒众委之。
金陵牛头山
法融说法。
而定其嗣。
贞观中
太宗三诏令赴京师
并以疾辞。
后诏以剑至曰。
苟果不起。
即取其首以来。
且阴有所嘱。
使者谕上旨。
引颈受剑无难色。
使回以闻。
帝愈加敬重。
就赐珍缯。
以遂其志永徽二年九月
安坐而逝。
寿七十有二。
瘗舍利于东山黄梅寺。
代宗朝追谥大医
塔号慈云。
释道信
姓司马
未详何人。
初七岁时经事一师。
戒行不纯。
每陈谏。
以不见从密怀斋检。
经于五载而师不知。
又有二僧莫知何来。
舒州𡷗公山静修禅业。
闻而往赴便蒙授法。
随逐依学遂经十年。
师往罗浮不许相逐。
但于后住必大弘益。
国访贤良许度出家。
因此附名住吉州寺。
被贼围城七十馀日。
城中乏水人皆困弊。
从外入井水还复。
刺史叩头。
贼何时散。
曰。
但念般若。
乃令合城同时合声。
须臾外贼见城四角。
大人力士威猛绝伦。
思欲得见刺史
告曰。
欲见大人可自入城。
群贼即散。
既见平定欲往衡岳
路次江洲。
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
虽经贼盗又经十年。
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
依然山行。
遂见双峰有好泉石。
即住终志。
当夜大有猛兽来绕。
并为授归戒。
授已令去。
自入山来三十馀载。
州学道无远不至。
刺史崔义玄
闻而就礼。
临终语弟子弘忍
可为吾造塔。
命将不久。
又催急成。
又问中未。
答欲至中。
众人曰。
和尚可不付嘱耶。
曰生来付嘱不少。
此语才了奄尔便绝。
于时山中五百馀人。
并诸州道俗。
忽见天地闇冥。
绕住三里树木叶白。
房侧梧桐树曲枝向房。
至今曲处皆枯。
永徽二年闰九月四日也。
春秋七十有二。
至三年弟子弘忍等。
至塔开看端坐如旧。
即移往本处。
于今若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神秀初唐 606 — 7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06—706 【介绍】: 唐僧。
汴州尉氏人
禅宗北宗创始人。
俗姓李
少览经史,博学多闻。
后出家师禅宗五祖弘忍蕲州双峰东山寺
弘忍卒,传法于荆州当阳玉泉寺,学人甚众。
倡“渐悟”禅学。
九十余岁时,武则天召至洛阳,又至长安内道场,亲加礼拜。
卒谥大通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隋末出家。
高祖武德间洛阳受戒。
50岁时至蕲州双峰东山寺,嗣禅宗五祖弘忍
6年,升为上座僧。
高宗咸亨间弘忍命门人作偈以明禅旨,神秀所作,弘忍以为未尽,遂付袈裟于慧能
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当阳玉泉寺,历20余年,开禅门北宗一派。
武后久视元年(700)召至洛阳,住内道场。
卒谥大通禅师
旧唐书》有传。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存其诗偈1首。
《全唐诗外编》收此诗偈。
全唐诗续补遗
神秀开封尉氏李氏子
黄梅弘忍(谥大满)禅师,奉楞伽为心要,为北宗之祖,亦称六祖
荆州玉泉寺
武后召至都,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异之。
神龙二年卒,年百馀岁。
谥大通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洛阳尉氏
李氏。
小年从师薙染受法。
后值忍大师蕲州东山双峰寺
开示心要。
叹曰此吾志也。
敢不力。
虽躬事樵汲。
无所惮。
会有行者慧能
竟得从上诸祖表信衣钵于大师
大师遽亦示寂。
于是往居江陵之当阳山
以阐化导众。
四海禅侣。
向风而靡。
则天闻其名。
诏肩舆赴阙。
入内道场。
躬拜跪。
执弟子礼。
供施丰缛。
以致崇重道德之意。
仍诏于前所居地。
建后度门寺。
当是时。
王公贵人。
逮夫士庶。
皆屣履造庭。
伏谒听训诲。
能公禅师承嗣之嫡。
韶阳
因累疏举荐。
以为其操履之素。
出已上。
当必召以淑天下。
不宜捐弃裔土。
使本朝有轻教。
名宜手牍喻上指于能公
中宗朝尤进言不已。
能公终莫之动也。
语载能禅师传。
神龙二年
卒。
士达官之服丧会葬者不可胜纪。
岐王范
燕公张说
徵士卢鸿
各为碑诛。
门人普寂义福克绍宗绪。
谥大通中宗朝
又诏以旧邸。
报恩寺
释神秀
俗姓李氏
东京尉氏人也。
少览经史博综多闻。
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
后遇蕲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忍师。
以坐禅为务。
乃叹伏曰。
此真吾师也。
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磨者。
得禅宗妙法。
释迦佛相传授
以衣钵为记。
世相传付。
航海而来。
梁武帝问以有为之事。
达磨贵传径门心要。
机教相乖若水投石。
乃之魏隐于嵩丘少林寺
寻卒。
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见之。
门徒发其冢。
但有衣履而已。
以法付慧可
付粲。
粲付道信。
信付忍。
忍与信俱住东山
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既事忍。
忍默识之。
深加器重。
谓人曰。
吾度人多矣。
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
忍于上元中卒。
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
四海缁徒向风而靡。
道誉馨香普蒙熏灼。
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
肩舆上殿亲加跪礼。
内道场丰其供施。
时时问道。
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
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礼谒。
望尘拜伏日有万计。
中宗孝和帝即位
尤加宠重。
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
退谓人曰。
禅师身长八尺。
厖眉目威德巍巍。
王霸之器也。
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
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
尝奏天后请追赴都。
恳而固辞。
又自作尺牍序意徵之。
终不起。
使者曰。
吾形不扬。
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
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
且不可违也。
了不度大庾岭而终。
天下散传其道。
宗为北。
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
神龙二年卒。
士庶皆来送葬。
赐谥曰大通禅师
又于相王旧邸造报恩寺
岐王范燕国公张说
徵士卢鸿各为碑诔。
服师丧者名士达官不可胜纪。
门人普寂义福并为朝野所重。
盖宗先师之道也。
系曰。
夫甘苦相倾气味殊致。
甘不胜苦则纯苦乘时。
苦不胜甘则纯甘用事。
如是则为药治病。
偏重必离也。
昔者达磨没而微言绝。
五祖丧而大义乖。
秀也拂拭以明心。
也俱非而唱道。
及乎流化北方。
尚修练之勤。
从是分岐南。
服兴顿门之
由兹荷泽行于中土。
以顿门隔修练之烦。
未移磐石。
将弦促象韦之者。
空费躁心。
致令各亲其亲同党其党。
故有卢奕之弹奏神会之徙迁。
伊盖施疗专其一味之咎也。
遂见甘苦相倾之验矣。
理病未效乖竞先成。
秖宜为法重人
何至因人损法。
二弟子濯击师足。
洗垢未遑折胫斯见。
其是之喻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